热搜: 乐发VII手机版APP
中新网江西崇仁12月1日电 题:充实“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江西崇仁新乡贤“蔬”写新篇章
作者 巫发阳 杨文辉
初冬时节,走进江西抚州市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甘蓝菜大棚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甘蓝菜长势喜人,一幅翠绿欲滴的蔬菜画卷映入眼帘,大棚内农户们正在辛勤劳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图为抚州市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甘蓝菜大棚种植基地内农户正在劳作。(资料图)崇仁县委统战部供图
为充分激活土地效益,新乡贤黄敏科学调整了基地的蔬菜种植结构,进行分季节多种类穿插种植,上半年种植西瓜、冬瓜等产品,下半年种植甘蓝菜,使得原本普通的土地变成了“黄金地”,既充实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我们基地今年下半年的甘蓝菜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亩,预估总产量可以达到180万斤。同时,因为我们采用了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技术,所以甘蓝菜非常受消费者欢迎,销路不是问题。”崇仁县明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敏笑着说。
“大棚经济”不仅是种植户的致富窗口,还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了解,甘蓝菜种植基地为附近的村民们提供了方便的就业岗位,长期吸纳20余名周边村民在基地里务工,村民成功实现了“土地流转+就地就业”,挣上了“双份工资”。
基地务工农户陈梅英告诉记者:“我在大棚做事已经有3年了,我们村好多人在这里做事,一年可以赚3万元,自己赚钱自己花,还可以减少孩子的负担。”
图为抚州市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甘蓝菜大棚种植基地。(资料图)崇仁县委统战部供图
看到基地务工农户的笑脸,黄敏也信心倍增,“今年市场销售前景挺好,我们基地的效益也可观,明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努力把甘蓝菜种植打造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富民产业,也希望带动更多周边的村民群众一起参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像黄敏一样的新乡贤返乡,他们带头发展起了各种特色产业,崇仁县逐渐衍生出了紫薯、玉米、西瓜等农特产品。
近年来,崇仁县紧盯“项目”和“人才”两个关键,坚持新乡贤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新乡贤+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崇仁县积极发挥新乡贤生力军、智囊团、引路人作用,为助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农民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壮大,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下一步,崇仁县委统战部将积极做好新乡贤能人大文章,凝聚乡村振兴推动力,加强与新乡贤密切联系,鼓励引导新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把新乡贤“软财富”转化为“硬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资金强大支撑。(完)
中新网南昌12月1日电 (记者 吴鹏泉)12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举行发布会,介绍江西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江西中药材种植面积近五年增长了1.78倍,目前已经达到了334万亩。
12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举行发布会,介绍江西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吴鹏泉 摄
江西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杏林文化、庐陵中医、盱江医学流派和樟帮、建昌帮传承上千年;中药材资源丰富,有枳壳、车前子、栀子等多个品种道地药材。
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海涛在会上介绍,围绕“赣十味”“赣食十味”等道地中药材,江西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重点是依托赣中道地药材、赣东特色药材和环鄱阳湖的药食同源药材三大药材产区,高标准建设赣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54个‘定制药园’,35个中药材品种建立了追溯体系,基本打通了从药园到药厂的供应链。”王海涛说。
江西还制定中药材良种繁育、种植(养殖)、采收、产地加工、储运等覆盖中医药全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制定(修订)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等,全面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中药饮片追溯平台建设,确保生产过程有标准、能溯源。
据统计,江西开展了91项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建立了8项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和8项地方标准。
在保障中药材质量、加强中药质量监管方面,江西省卫健委党组成员,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辉说,江西各级药品监管部门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突出检查重点、强化隐患排查,形成一张覆盖中药生产全过程的监管网络。通过监检联动、交叉检查、重点企业“回头看”等方式,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采取群众点单、监管部门抽样、检验机构检验的形式,抽检中药饮片。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持续跟踪整改提升情况,并视情节轻重,进行查处。(完)